“阳明讲坛”第四十一讲成功举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

2025925日,第四十一讲“阳明讲坛”在阳明文化馆如期开讲。本次讲座由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主办,校团委、学工部、学报编辑部联合协办,特别邀请到贵州师范大学唐应龙教授担任主讲。讲座由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任健教授主持,研究院师生齐聚现场,共同聆听这场思想盛宴。本次讲座的主题为《立志成圣—王阳明龙场悟道三重实践及其启示》。

讲座开篇,唐教授以“常人立大志却难成,英雄怀小志竟大成”的鲜明对比案例切入,直指人们对王阳明“立志”思想的常见误解。他引用阳明先生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随即抛出疑问:这与“刘秀年轻时仅愿‘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最终却开创东汉‘光武中兴’盛世”的史实,为何看似矛盾?

唐教授随即揭晓答案:阳明先生所言之“志”,与常人理解的“志”虽为同字,内涵却截然不同。他进一步点明,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学问”,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引,讲座围绕三个核心问题逐层展开。

第一个问题聚焦“何谓‘立志’”。唐教授指出,常人的“立志”多是“我要成功”这类模糊口号,既无清晰步骤,目标还常局限于“做人上人”,自然难以实现;而阳明先生的“立志”,核心是唤醒人自身本就具备的良知,是内在本体的觉醒,且始终以良知为根本方向,在“事上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成长。

第二个问题,也是讲座的重点,探讨阳明先生“立志成圣”的“三重实践”。第一重是“向内求——明心”,唐教授以芬兰教育为例,强调真正的教育应指向自我提升,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而非与他人攀比;第二重是“致良知——定心”,他结合阳明先生曾经历的“五溺”(沉溺于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说明“定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阳明先生第二次科举落第时的“不动心”,到后来面对敌人时的沉着镇定,这一成长轨迹,正是第三重实践“事上练——炼心”的生动体现。在解读“三重实践”的过程中,唐教授还提炼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心法,让阳明先生的“立志”思想为当代人提供启示。

讲座尾声,唐教授强调,要真正实现“立志”,就需践行“勤学、改过、责善”,这四事构成是阳明先生针对弟子在《教条示龙场诸生》提出的核心内容。整场讲座以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将王阳明“立志成圣”的深刻内涵娓娓道来,赢得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在互动环节,唐教授耐心解答学生提问,从“如何读书”到“怎样面对人生困境”,为同学们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下期预告:为了更好地挖掘《龙场教条示诸生》中阳明先生治学思考的核心心法,揭示其通透的为学与修身智慧,让这份思想精髓真正触达人心,我们拟开创性地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各作一讲以形成系列,故在下一期“阳明讲坛”聚焦“勤学”,并继续邀请唐应龙教授开讲,并采取“锵锵三人行”的方式为大家深入解读:真正的“勤学”,从来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被动煎熬,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主动求索——让大家重新理解“学”的本质,读懂阳明治学观里的温度与力量。



(初审:任健,二审:程瑜,三审:刘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