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院以“阳明文化+”的形式积极推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 ——贵阳学院“六元”文化建设成效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6-23浏览次数:

贵阳学院党委宣传部 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

2025年6月22日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14年3月7日,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在今年3月考察贵州时指出,贵州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3年,贵州省委宣传部重磅发布多彩贵州“四大”重大文化工程,强调阳明文化的转化运用。贵阳学院积极响应、深入推动阳明文化的研究、推广、传播、普及和转化运用。

一、学校积极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

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阳参学悟道、传道授业,培养的弟子遍及黔中各地,其黔中弟子对推动阳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贵州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明清时期的贵州出现6000举人700进士,“万马如龙出贵州”的盛况。

贵阳学院是省属省管管理体制,同时地处贵阳市,有责任和义务积极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学校的阳明学研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2005年成立了正处级研究机构——王阳明研究所,2007年获批省教育厅“贵州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并更名为“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阳明文化是贵阳学院“六元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党委行政非常重视阳明文化的学术研究、传承传播和转化运用。心”,2016年更名为“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2017年省学位办增列研究院的哲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2018年获国家教育部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24年获批省一流学科,2024年增列为贵州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哲学学科获批为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

近年来,学校的阳明文化研究特色日益彰显,一是集中于阳明学的学术研究,二是人才培养,三是阳明文化的转化运用。(一)在学术研究上,共获得阳明学方向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古籍整理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哲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课题多项;黔学研究方向7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阳明学研究丛书”20余部和“黔学研究丛书”近10部,出版“阳明学文献丛书”5部20余册;主办连续性集刊《王学研究》。成果获省、市哲社优秀成果奖10余项。(二)在转化运用上,积极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服务教学和社会,开设阳明学课程,举办年度全校阳明文化活动月,并受省委组织部委托,承担全省党政干部“阳明学专题”培训工作,举办“知行论坛”“鱼梁讲会”“阳明讲坛”“青年学术沙龙”“经典传习读书会”等。(三)在人才培养上,已有四届毕业生,其中2023届毕业生有3名、2024届有7人、2025届7名学生成功考上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生就业良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此外,据《光明日报》2024年2月2日刊载内容,贵阳学院阳明文化馆入选成为2023年阳明文化网上十大热词;学校雕塑的王阳明铜像端坐在阳明广场,成为贵阳学院中轴线上的校园文化坐标,“阳明大道”“知行路”等和阳明文化有内在关联的表达被使用于校园建筑单体、道路和景观命名中,校园内的大量碑刻使用了王阳明的经典语录和诗文,位于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大厅旁的阳明文化馆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师生在漫步校园时潜移默化地受到阳明文化的沁润。学校还在2023年创办了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品牌“阳明心乐坊”“阳明文化乐教课堂”,将阳明文化融入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总之,在贵阳学院“六元文化”中,阳明文化这一“独特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阳明文化是贵阳学院“六元文化”最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学生文明新风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 贵阳学院中轴线上的阳明文化广场和王阳明坐像

图2 贵阳学院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大厅左侧的阳明文化馆

二、学校积极探索以“阳明文化+”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的时候,鼓励大家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近年来,贵阳学院党委和行政积极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四大文化工程”之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的重要决策,大力推动“阳明文化+”大思政课建设。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联合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充分发挥学校阳明文化研究的优势,将王阳明曲折而辉煌的人生故事、一生写下的经典诗文、经典名言警句、立德树人思想等以“阳明文化+”的形式,积极推动阳明文化在全校师生理想信念、人格教育、三观教育、心理健康、生命健康、立德树人、爱国主义、党性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层面的转化运用,呈现于教学与科研中,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向全校师生乃至全社会开放,推动阳明文化的转化运用。

(一)阳明文化+美育教育。学校已创建成立了“阳明心乐坊”“阳明文化乐教课堂”两个品牌载体。

“阳明心乐坊”以传统国乐为载体,秉承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以诗歌发其志意”“乐以明心见志”“乐通人心”等乐教思想,从王阳明的经典诗歌和文章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元素,以钢琴配合古琴、古筝、琵琶等中国传统弹拨乐器,通过吟唱、独奏、合奏、协奏等音乐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音乐与阳明心学“道器合一”地结合起来,通过以文化人、育人、塑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阳明心乐坊“端午雅集”音乐会合影

4 贵阳学院“阳明心乐坊”吟唱《龙场颂》

5 “阳明文化乐教课堂”大型吟诵节目《教条示龙场诸生》

图6 贵阳学院“阳明心乐坊”古筝表演

“阳明文化乐教课堂”以原创音乐和舞蹈《龙场颂》《格竹·悟道》《十八焕蝶》以及王阳明在修文龙冈书院教学时定下的经典学规《教条示龙场诸生》为展演内容,呈现阳明文化在理想信念、人格教育、三观教育、心理健康、生命健康、立德树人、爱国主义、党性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现实价值,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阳明文化滋润和浸润青年学生。

7 2024年“心连新”阳明文化乐教课堂

8“阳明文化乐教课堂”原创舞蹈《十八焕蝶》表演

图9 阳明文化乐教课堂”原创舞蹈《格竹·悟道》表演

(二)阳明文化+德育教育。学校探索推行“马院+阳明书院”协同育人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联合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将课堂搬进阳明祠、龙岗书院等,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以阳明文化+思政课,采取理论宣传“二人讲”的形式,发挥阳明文化的“立德树人”功能,将阳明文化之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心理健康、法治思想等融入思政课建设,让学生既了解阳明文化,又接受思政教育,更锻炼自身综合能力。

10 马克思主义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师生赴阳明祠进行实践教学

11 计算机学院思政课课堂,阳明文化+思政课“二人讲”

图12 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听阳明文化+新时代贵州精神理论宣传“二人讲”

三、学校探索推动阳明文化+廉洁教育

阳明学是一种“修心”之学。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这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修心”之学和修养之道。2024年贵州日报理论版刊发我校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任健教授与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漆思合著的文章《学习传承与转化运用阳明文化修好共产党人“心学”》。学校纪委依托我校阳明学研究的优势,在阳明文化馆内建立“贵阳学院阳明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将严明党的廉洁纪律与阳明文化中蕴涵的廉洁文化思想相结合,对全校党员干部开展廉洁教育。学校《阳明“廉心”化“廉行”》案例入选全省100个廉洁教育优秀教学案例,1名教师荣获全省廉洁教育优秀教师。

13 全校党员干部开展廉洁教育


(初审:任健,二审:程瑜,三审:刘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