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17日,由贵州省台办和贵阳学院联合举办的“黔台学子共研阳明学、文化交流同筑中华情”主题交流活动在贵阳学院举行。本次交流活动分两天进行,10月13日,参观阳明文化馆、阳明文化专题讲座、阳明文化交流发言。10月17日,以阳明文化为主题的交流分享和学术研讨会。
2025年10月13日,交流会启动仪式在贵阳学院阳明文化馆举行。贵阳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江华、暨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惠清明、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任健、带队老师刘可心,暨南大学在读台湾博士硕士生,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许振文主持。

贵阳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江华处长做了启动仪式和热情洋溢的致辞。他指出,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深刻哲理非常值得两岸学子共同交流学习,希望大家能够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祝大家在文化交流活动中留下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许振文带领大家参观阳明文化馆,给大家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及其思想源流,以及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在王阳明思想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参观完毕后,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研究生石国成为大家做王阳明专题讲座。石国成主要介绍了王阳明的个人成长经历、主要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石国成将王阳明一生求学问道、勤学得道、讲学传道、平叛治乱等传奇经历娓娓道来,使大家对阳明先生的思想有了系统且清晰的认识,其讲座展现了较强的学术功底,赢得在场师生的肯定和赞扬。

在互动交流环节,台湾同胞纷纷举手提问,同时也提出自己对王阳明思想的见解,石国成对大家的提问作了一一解答。
讲座结束后,任健老师对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做了概括总结,对暨南大学的台湾师生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希望代表团在本次文化交流活动中对阳明思想有独特的理解。

2025年10月17日,以“黔台学子共研阳明学、文化交流同筑中华情”为主题的阳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学院九思楼八楼会议室举行。贵阳学院副校长罗红芳、贵州省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处处长张华、贵阳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江华、暨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惠清明、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刘继平、省台办带队老师刘可心出席研讨会,暨南大学在读台湾博士硕士生代表、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的研究生代表参加。本次交流研讨会由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任健教授主持。

贵阳学院副校长罗红芳教授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罗校长首先对省台办的支持以及暨南大学台湾师生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且简要介绍了王阳明思想对贵阳学院办学的深刻影响,她希望在座的青年朋友深入研究和探索王阳明的思想,践行知行合一精神。

主持人任健教授抛砖引玉,简单介绍了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主要思想对贵州的深刻影响。希望同学们认真品味阳明文化,常来贵州,贵州有尝不够的美食、赏不完的美景、享不尽的美好。
参会人员随后观看贵州省宣传片《阅尽千山》,宣传片从生态贵州、人文贵州、开放贵州、健康贵州、好客贵州五个维度展现了贵州的自然与人文瑰宝,让与会人员领略贵州的魅力。

随后,会议进入学术交流环节。暨南大学台湾青年学子郭馨尹同学分享了自己在贵州参观阳明文化遗址、体验非遗文化、游览贵州少数民族景区的独特体验,表示本次研学使自己对贵州阳明文化和贵州非遗传承有了深切地感受。薛豪同学也表示贵州的阳明文化对自己有着诗情画意与家国情怀的独特的影响,他表示自己在研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阳明学是修身养性之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并且进一步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同属于一个民族。




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研究生许振文对《大学》首章进行了品读和解释,余政潼分享了自己对庄子哲学与禅宗思想的见解,钟炎简要介绍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杨宇彤从王阳明龙岗四训——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随后,暨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惠清明做了分享发言。惠老师表示,本次研学与交流的经历收获颇丰,本次活动使来自金融、传媒、外国语、法学等不同专业的同学在实践中深刻体验了阳明文化,暨南大学虽面向港澳台招生办学,但其在办学理念上与贵阳学院不谋而合,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

研讨会最后,贵州省台办交流处处长张华做了精彩致辞。张处长表示,非常期待暨南大学台湾师生代表团能再来贵州,体验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和桥文化等多种极具特色的贵州文化。张处长表示,希望能够延续黔台两地文化交流,推动两岸教育发展,欢迎台湾青年到贵州兴业、创业、就业和观光、旅游。

最后,主持人对本次研讨会作总结,向研讨会到场领导与师生表示感谢,希望两岸青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携手前行,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初审:任健,二审:程瑜,三审:刘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