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的王阳明研究所,2007年更名为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和2013年连续两次被遴选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16年5月经市编委批复更为现名。
一、机构与队伍
研究院下设学术委员会和5个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员10人,兼职研究员20余人,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老中青结合、职称与学科结构合理、精干实干高效的研究队伍,并形成了阳明学研究、黔学研究、心学践行研究三个特色研究方向。以研究院为核心平台,2017年成功获批贵州省“哲学”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贵州省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2019年9月开始招生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三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并执行相关教学和培养工作。2024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孵化单位。今后将在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8个二级学科方向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凝练特色,突出优势。
目前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人(2人兼为博导),导师占学科教师团队的100%,具有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在导师队伍中,二级教授1人,教授13人,正高职称比例为44%,博士学位27人,占导师队伍比例为84%,具有较高的正高职称和高学历比例。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下14人,占比为44%,55岁以下30人,占比为94%,55岁以上2人,占比为6%,年龄结构合理。
二、成果与服务社会
研究院共获得阳明学方向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古籍整理项目。另有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哲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课题多项;黔学研究方向7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阳明学研究丛书”20余部和“黔学研究丛书”近10部,出版“阳明学文献丛书”5部20余册;主办连续性集刊《王学研究》。成果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研究院积极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服务教学和社会,开设阳明学课程,举办年度全校阳明文化活动月,并受省委组织部委托,承担了6期全省党政干部“阳明学专题”培训工作,培训党政干部300余人次。
三、合作与交流
研究院先后与韩国阳明学会、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韩国始兴文化院、韩国圆光大学灵性人文学研究所、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并与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签订了入驻协议,合作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研修工作,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促进学术研究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
四、发展定位与规划
建设目标:在阳明文化研究方面,将继续着眼平台建设,科研创新,注重成果积累,特色凝炼,放眼学术前沿和研究生教育,立志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外阳明学研究高地。
建设思路:以阳明文化为桥梁,以黔中王学为对接口,以民族区域文化为散射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带动和提升贵州地域文化研究及其影响力。
建设取向:以阳明学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贯通黔中王学和地域文化理论和形态建设,参与文化区域建构,着眼心学践行研究,契合时代主流文化的特色与要求,重视阳明文化普及和应用,服务教学,服务地方。
五、品牌规划
研究院目前进行和规划的品牌建设有:高质量学术著作品牌“阳明学研究丛书”;学术集刊品牌:《王学研究》;大型会议品牌“知行论坛”;高端学术讲堂“鱼梁讲会”;黔学研究品牌“黔学研究丛书”;阳明文化普及活动品牌“全院阳明文化活动月”,阳明学文献数据品牌“阳明文库”;“国际阳明学研究交流平台”“阳明学重大定向招标课题平台”;“阳明学践行基地”“青年学者论坛”等。
六、比较优势与影响
(一)研究方向稳定,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哲学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3项,省部级项目17项及其他项目近35项,研究经费共计575.5万元。在CSSCI、国(境)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1篇;出版著作20多部;省级优秀成果12项。(二)学科背景厚实。本学科的核心平台是贵州省高校社科基地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哲学一级硕士学科授权点和省级教学团队“中国思想史”教学团队,有利于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发挥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三)对外学术交流频繁,富有成效。近五年来,举行国际会议3次,全国性会议1次,省级会议多次;并与韩国、日本多个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实现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形成了较为丰厚、颇具新意的研究成果积累,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四)成果与导向的影响力与实践性强。整体研究成果已发挥出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在服务区域文化建设、服务高校教学工作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成效,部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